健康科普 | 漫长冬季 如何在家“氧”生

2021-01-26 00:00

寒冷的冬季

很多人会选择门窗紧闭

把寒冷关在窗外的同时

也把污染的空气关在了屋内

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里

如果门窗紧闭

让3个人同时在室内看书

3个小时后

会使房间内温度上升1.8℃

二氧化碳增加3倍

细菌量增加2倍

氨浓度增加2倍

灰尘数量增加近9倍

还有20余种其他物质

      长时间吸入这样的空气,轻则出现头痛、眩晕、精神萎靡不振、睡眠质量差等症状,重则诱发或加重冠心病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阻肺等心肺疾病,对健康十分不利。教你在漫长的冬季,如何在家“氧”生?

1.开窗通风:空气新鲜

      天气晴朗时开窗通风,让室内室外的空气流通起来,让室外的含氧空气流入到室内,这是增加室内空气含氧量最好、最有效的办法。

      通风换气有两大好处:

      把有害的、被污染的空气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;

从室外获得更多的氧气、负离子等有益物质,改善人体免疫系统、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,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。

      建议每天开窗2次:

      上午9~11点以及下午2~4点,这两个时间段的车辆较少,空气污染物也少。

每次开窗20分钟左右,把房间里两个距离最远的、对着的窗子打开,保证屋里的空气转换。

2.养点花草:人工制氧

     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, 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,释放氧气。

      培育点绿植也是“氧”生的好办法。

      长得越快的植物,光合作用能力强,释放氧气最多,建议多养速生的、叶片宽厚的花草。比如:

      叶片宽大肥厚的君子兰,有很多的气孔和绒毛,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远高于其他植物。君子兰喜欢半阳半阴的生长环境,只要一点微弱的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,非常适合日照时长相对较短的冬季。

      仙人掌是夜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,可以晚上把仙人掌摆在卧室床头,提高卧室氧气含量。

3.勤打扫:减少污染物

      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有时高于室外,甚至达到室外的2~5倍

      这很大一部分是由室内的灰尘引起的。

      建议打扫卫生时采取湿式清扫,注意清扫床下、书报堆、桌椅下、衣柜深处等容易积累灰尘的地方,棉被、床褥、地毯、鞋帽、棉絮等要经常晾晒。

      清扫晾晒时,不要在居室内拍打被褥、沙发、毛毯等,拆洗棉被、羽绒服时最好戴上口罩,以防吸入含有尘螨的灰尘。


4.别蒙头睡觉:以免大脑缺氧


      因为怕冷,很多人喜欢蒙头睡觉。

      睡眠时,会吸入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。

      蒙头睡觉,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,氧气浓度不断下降,长期吸进这种空气,容易导致胸闷、头晕

头部是人体阳经会聚的地方,其实最不怕冻,所以天气再冷,睡觉时也要把头露在外面,保持头部的清凉,同时保持通畅的呼吸,减少二氧化碳对人体的不良影响。


5.室内养生操:给大脑送氧

      做深呼吸

      深呼吸可以减慢心跳的速度,减少神经张力,降低血压。

      每天做10~15次的深呼吸练习。

      伸展运动

      可以帮助把氧气输送到大脑。双手和膝盖着地,然后慢慢地、用劲地把背弯成弓形。


      保持这种姿势10秒钟,然后慢慢地放松,重复做。

      文章来源 | 王竞 刘滔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医院微信公众号
医院微信订阅号
官方视频号
官方抖音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