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该类血小板突然降低的病例,实验室应首先排除抽错血,询问护士,否认抽错且复核血型,血型一致、排除实验人员操作、及仪器误差,重抽并镜检确认标本血小板的真实情况。
1.考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快速减少,具体的机制如下
▷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。
▷细菌脂多糖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,致使血小板在肝脾中滞留和消耗。
▷过度的炎症反应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,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。
该患者炎症指标WBC计数、CRP检测大致正常,仅尿白细胞酯酶2+,亚硝酸盐+,可排除?
2.考虑免疫系统疾病及骨髓功能障碍,该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正常,可排除。
3.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低(DIT):
具体分为两类
▷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DITP):主要是通过体内抗体与血小板结合,引起血小板的激活、清除和破坏,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。
▷药物诱导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NDITP):血小板计数下降通常发生缓慢,血小板计数下降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,一般停药数周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,为可逆性。
由于该患者仅出现血小板减少,不伴全血细胞减少可排除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;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般会引起血小板轻度减少,而该患者属重度血小板减少范畴,故排除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,且该患者血小板减少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,考虑两者有一定相关性。
派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主要有4种:
▷可直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而减少血小板生成;
▷选择性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或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;诱使血小板构象发生变化;新抗体的产生可与细胞膜结合,并激活补体,导致血小板破坏、引起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缺陷;
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。该药具有抗原性,进入人体后产生药物相关性抗体,药物抗体复合物附着于血小板膜上与补体结合,使血小板聚集破坏,导致PT降低;
▷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。该药进人人体后对血小板有直接破坏作用,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,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。
派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说明书—不良反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