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时间 | 天天“网抑云” “玉玉”找上门?玉玉症(抑郁症)与emo有何关系?

2024-07-29 16:26党政办

生活中,难免遇到 emo、不开心的时候:

准备了好久的考试,可结果并不理想;

育儿理念不合,婆媳矛盾一再升级;

工作难做,同事难搞,钱难挣……

 

这种不开心有时很难排解,以至于我们在这样的情绪里越陷越深。次数多了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?

 

抑郁症和不开心有什么区别?如何判断是不是抑郁症?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。

 

 

01

抑郁症和不开心的区别

 

 

 

一般人的不开心

一般人的不开心是有具体原因的,比如丢了手机会郁闷,失恋了会难过,工作、学业遇到困难完不成时会觉得焦虑。

 

这种不愉快、烦闷、压抑的体验是短暂的,一般两周以内就可以恢复。

 

而且这期间的不开心,不会占据一天的大部分时间,比如中途吃了好吃的,看看电视剧,玩玩游戏,总是有还不错的时段。

 

总结: 一般人的不开心是有原因的、暂时性的,很快就会恢复。

 

 

抑郁症的不开心

而抑郁症发作时的"不开心"可能与具体生活事件无关,会出现无缘无故地失落。

 

就算发生值得高兴的事经常也高兴不起来,即便稍有开心也会转瞬即逝,重新陷入空虚和绝望中。

 

还可能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内疚,或是陷入很久前的一段不好回忆中。这种状态会占据一天大部分时间,且超过两周甚至数月、数年不缓解。

 

总结:抑郁症的不开心是失去了开心的动力,丧失了愉悦感,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,导致患者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。

02

如何判断是不是抑郁症?

 

 

想知道自己的不开心和抑郁症有没有关系,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 4 个问题:

 

Q1 不开心有没有持续两周以上? 

 

持续两周以上,才要小心抑郁症的可能, 如果只是偶尔一两天情绪低迷,就别担心自己有抑郁症啦~

 

Q2 除了不开心以外,身体有没有出现不适?

 

除了唉声叹气、愁眉苦脸,抑郁症在心理和身体上还有其他症状表现。 比如: 

 

话少、说话速度慢、音量低;

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;

对自己以前的一些小失误过分的自责和内疚;

失眠/嗜睡、体重变化明显、性欲减退、没精神……

 

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,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。

Q3 你的不开心,有没有影响到其他人? 

 

得了抑郁症,糟糕的情绪、状态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和伤害,还会影响到人际交往。 

 

工作、学习效率明显下降,人际关系显著受损,甚至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影响。 

 

Q4 不开心的原因,有没有排除药物因素?

 

有些药物在服用后会让人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症状,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有相似表现,需要在医生帮助下排除这一类的因素。 

 

总之,当你有不开心的情绪时,要积极缓解,不要过度关注;一旦不开心持续两周以上,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,就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,此时最好及时就诊。

 

03

关于抑郁症的三大误解

 

 

 

抑郁症就是想太多、太脆弱,不够坚强?

“多大点事,别想那么多。”

“这没什么大不了的,坚强点嘛。”

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听到过的劝解,其实真的离理解他们还很远。

 

抑郁症之所以称为“抑郁症”,是因为它和感冒、发烧一样,是一种疾病。

 

对患有抑郁症的人说“想开点”,就相当于对感冒的人说“你别咳嗽了”“别流鼻涕了”。

 

1
很多时候,抑郁症的思维方式、情绪表现是不可控的,需要依靠心理治疗、甚至是药物治疗来对抗抑郁。

 

 

爱笑、性格开朗的人不会患抑郁症?

 

面带笑容、待人友善、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,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。

 

而且,由于工作、面子、礼节、责任的需要,很多人会用笑脸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。
 

所以,总是说“我很好”“我没事”,甚至平日里嘻嘻哈哈,怎么看都不会把他和抑郁症联想到一块的人,说不准也是一位隐藏很深的抑郁症患者。

 

 

抑郁症不是什么绝症,用不着去医院?

 

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不全,或是存在“病耻感”,明明被确诊了抑郁症,还是觉得自己能够调整、能克服,不愿意去医院。

 

其实,抑郁症的机制十分复杂,受遗传、神经生化、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综合影响,个人的意志力并不一定能克服抑郁症。

 

特别是重度抑郁会伴随大脑认知功能的损伤,通常很难自我缓解,及时求助专业的医生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抑郁症并非“小众疾病”,中国有将近 1 亿的患者,也就是说,每十几个人中,就可能有一个是抑郁症。

除了身体健康,大家也要重视心理的健康。加强对抑郁症的认识,做到及时发现、针对治疗。

 

参考文献:

[1]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(第二版)2015
[2]Lu J, Xu X, Huang Y, et al.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: a cross-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. Lancet Psychiatry. 2021.

 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医院微信公众号
医院微信订阅号
官方视频号
官方抖音号